博物馆给人们的印象一般是陈列着最杰出最美丽的艺术品,他是精美艺术品展示的地方。但全世界只有一座博物馆,里面挂满了最糟糕最差劲的艺术品。您一定会疑问,为什么要把最糟糕的艺术品展示出来?但是您可知道这些糟糕的艺术品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或许又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这些糟糕的艺术品可能来自某个无名画家的捐赠,或者来自私人后院举行的一场不起眼的二手货交易,甚至来自沾满污垢、飘着臭气的路边垃圾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永远也没有机会出现在其他博物馆里的作品,在我们这里得到歌颂。”糟糕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Bad Art)馆长司各特•威尔森充满自信地这么说。
成立于1994年的糟糕艺术博物馆,目前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拥有两家分馆和600多幅油画藏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大镇馆之宝。
无名画家的油画作品《花园里的露西》是司各特•威尔森从波士顿街头两个并排而立的垃圾桶之间捡到的,谁知立刻被人买走(该名买家甚至在家里为这幅画专门举行了一场鉴赏晚会)。司各特•威尔森大受启发,于是世界上多了一个专门收藏“太难看以至于不能不去看的艺术品”博物馆。当然,《花园里的露西》就成了第一件镇馆之宝。
乍看之下,这幅画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诡异之气。一阵大风从画面左侧吹进来,使浓浓淡淡的绿色云团在明黄色的天空上时卷时散。大地上,浓绿、橙黄以及墨绿的草地如波浪般翻滚着,白色和鲜红色的花朵也跟着一片凌乱。画面正中央,一个白发飞舞、满脸横肉、双眉紧蹙的老太太身穿一件明媚夺目、裙裾飞扬的水蓝色连衣裙,跷着二郎腿坐在一张鲜红色的靠背椅上。仿佛为了刺穿整幅画中几乎快要满溢出来的饱和色彩,那位老太太的两个漆黑眼珠中射出不容置疑的严厉,甚至可以说是一股强烈的杀气,简直让人无法直视,胆小一点的孩子可能都会哇的一声哭出来。
但评论家们对这幅画的态度只能用“赞不绝口”来形容:“这动感,这椅子,这松弛下垂的胸部,这颜色微妙的天空,这深刻有力的面部……所有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人物肖像,所有细节都在呼唤一个名字:传世之作!”
尽管看上去像个恶作剧,但任何逆主流价值而动的社会现象都有其独特意义。波士顿的艺术评论家塞克认为,极端的丑比极端的美更能触动人心,也能让人们更认真地去思考究竟什么是丑什么是美。“糟糕艺术博物馆让人大笑、让人深思,让人更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丑陋能够让我们得到释放。”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卡尔曼将糟糕艺术展品定义为“扰乱主义”。大众媒体热衷于报道那些靠着聪明头脑故意搞怪和使坏的展览和艺术家,糟糕艺术博物馆正好反映了这种潮流。通过进一步混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加模糊和混乱。“多元化视角正在摧毁艺术基础,”这位教授继续指出,“历史上,不起眼的小众博物馆就有改变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纽约时报》评论家所罗门则将之归为现代艺术的新特征。从20世纪初开始,轮番上阵的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瞬间大地艺术等等,让大众对正统艺术博物馆的认同感越来越低。“人们认为这些博物馆是艺术界冷酷的专制者,少数几个专家就凭自己的趣味和好恶来决定什么是好艺术,什么是坏艺术。现在,人们要打破这种藩篱,把艺术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话虽如此,但糟糕艺术博物馆其实并不是想进就进的,这里的艺术品遴选标准一点也不比其他博物馆低。用馆长司各特•威尔森的话说:“十分之九的画都会被淘汰,因为它们不够糟糕。哪怕创作者本人已经觉得糟糕透顶,可能依然达不到我们对‘糟糕’的要求。”
让很多人惊讶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成熟高超的绘画技巧,涂鸦或者纯粹因为不会画画而创造出来的难看作品是不合格的。画家的功力必须达到“Oh my god”这样的级别。另外,画作必须真诚、有内涵,而且绝对不能无聊。纯粹搞笑和抱有商业目的的画都是不行的,让人看了之后毫无感觉的画也肯定没戏。
虽说这是一个糟糕艺术博物馆,但是进去观展的人们不会觉无聊透顶,反之会目瞪口呆,也可能会笑出眼泪。丑陋、古怪、恐怖、华丽、搞笑、深刻,人们也会用很多词来形容这个博物馆里的收藏品,但绝对是跟普通博物馆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