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奢谈大国,才是大国真正的风范。着眼于世界,中国品牌和活动策划才有广阔的空间。那些动辄大国的媒体们,恰恰缺少了大国的胸怀。大国品牌的思维,限制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日前,全球领先的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国”,看似意气风发,充满自信,实际上已经为自己设了“2017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这是一份世界各置了一道看不见的天花板,限制了中国品牌建设的发国普遍认可的榜单,在品牌界拥有权威的地位。在这展空间。份榜单中,全球最佳品牌TOP100中,美国品牌入选51家,德国品牌和VI设计和活动策划以10席紧随其后,国品牌8家居第三,日本6家,英国5家。意大利、荷兰、韩国各有3家品牌入选,中国、瑞典、瑞士、西班牙各有2家入选,加拿大、丹麦、墨西哥各有1家入选。在TOP10中,美国占据7席,德、日、韩各有一家。看了这份VI设计中榜单分布,谁能称得上品牌大国,一目了然。不过,中国的品牌平面设计行业充斥着过度乐观的情绪,提起品牌,言必称“大国”,甚而有些媒体以“大国品牌”来引导行业思维,推出了大国系列:大国工匠、大国品牌和VI设计,诸如此类。这些提法有待商椎,因为这对中国品牌的发展未免有拔苗助长之嫌。当下的中国品牌和VI设计建设还远不到以大国称尊的时刻。更为重要的是,言必称“大“大国品牌”思维,恰恰限制中国品牌的成长当“大国品牌”频繁出现于媒体的时候,很少有人想过,“大国”与“品牌”合适伴生吗?换一个思路,有“大国品牌”,那么相对存在着的“小国品牌”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试问,哪一个品牌愿意被冠以“小国品牌”呢?再进一步,品牌可以用“大国”“小国”的标准来划分吗?源自小国的品牌就不伟大吗?来自大国的品牌就高人一等吗?中国品牌要想走向世界,“大国品牌”的思维难道没有负面作用吗?其实,品牌建设要不要强调大国,中国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态度。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在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一定得把眼光放在全人类的高度,心中没有国界,才是最高的国界。同样,中国的品牌建设也是如此。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品牌建设寻找到真义,中国品牌才能迅速成长,跨出国门,成为真正的世界品牌。相反,强调大国品牌,看似雄壮,实则自限高度,画地为牢。一是强调品牌中的大国因素,不利于中国品牌在国际间的传播。二是强调国别因素,必然缺少世界眼光。中国品牌和VI设计走向世界,一定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性。从这一点来看,许多成功的跨国品牌做法值得借鉴。她们不限于国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经营,都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人力物力,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平面设计等事业,参与环保、慈善等公益活动。不奢谈大国,才是大国真正的风范。着眼于世界,中国品牌感和VI设计才有广阔的空间。那些动辄大国的媒体们,恰恰缺少了大国的胸怀。大国品牌和VI设计的思维,限制了中国。